沉淀法处理打桩泥沙的具体步骤是什么
沉淀法是处理打桩泥沙(高浓度悬浮液)较基础、经济的方法,核心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泥沙颗粒自然沉降,实现固液分离。具体步骤如下:
一、预处理:泥沙收集与初步调节
集中收集
通过施工区域的排水沟、集泥坑等设施,将打桩过程中产生的泥沙(含大量水分的流塑状混合物)集中引入沉淀池或专用处理池,避免泥沙扩散污染。
初步筛分(可选)
若泥沙中含有较大颗粒(如碎石、混凝土块),先通过格栅、筛网(孔径通常为 5-20mm)过滤,去除粗大杂质,防止堵塞后续设施。
调节浓度与 pH 值
若泥沙浓度过高(含固率>50%),可适当加水稀释,降低黏度,便于颗粒沉降;
若水体 pH 值异常(如酸性或强碱性),可添加中和剂(如石灰、硫酸)调节至 6-9(中性范围),避免影响后续沉淀效果或腐蚀设备。
二、沉淀分离:分级沉降处理
根据泥沙颗粒大小差异(粗颗粒沉降快、细颗粒沉降慢),通常采用多级沉淀池串联,提高分离效率:
一级沉淀池(粗沉池)
作用:去除粒径较大的砂粒、粗土颗粒(粒径>0.1mm)。
工艺:泥沙进入池体后,流速放缓(通常控制在 0.5-1m/h),粗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沉降到底部,沉降时间约 1-2 小时。
处理后:上层液体含细颗粒悬浮物质,流入二级沉淀池;底部粗沉泥定期用抓斗或螺旋输送机清出(可直接用于回填或作为粗骨料)。
二级沉淀池(细沉池)
作用:处理一级池流出的含细颗粒(粒径 0.01-0.1mm)的上清液,进一步降低悬浮物浓度。
工艺:池体设计为平流式或斜板式(增加沉降面积),延长停留时间(通常 3-6 小时),让细颗粒(如黏土颗粒)缓慢沉降。
强化措施(可选):若细颗粒沉降缓慢(如胶体颗粒),可投加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 PAC、聚丙烯酰胺 PAM),通过电荷中和、吸附架桥作用使细颗粒凝聚成大絮体,加速沉降(投加量需根据试验确定,通常为 5-50mg/L)。
三级沉淀池(澄清池)
作用:对二级池上清液进行深度澄清,确保出水达标。
工艺:池体体积较小,停留时间 1-2 小时,进一步去除残留的微量悬浮颗粒,较终出水悬浮物浓度可降至 50mg/L 以下(满足回用或排放标准)。
三、污泥处理与水回用
沉淀池污泥清理
定期(如每天或每 2-3 天)清理各级沉淀池底部的污泥(含水率通常 80%-90%),可通过污泥泵输送至污泥浓缩池进一步脱水(如晾晒、机械压滤),较终形成干泥饼(含水率<60%),便于运输和资源化利用(如制砖、填埋)。
上清液回用或排放
三级沉淀池的上清液水质较清澈,可回用于打桩护壁、场地降尘等,减少水资源消耗;
若需排放,需检测 pH 值、悬浮物浓度等指标,符合《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及当地环保要求后再排放。
关键注意事项
沉淀池需定期清理底部积泥,避免污泥板结影响沉降效果;
絮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小试确定,过量可能导致水质恶化;
寒冷地区需采取保温措施,防止水体结冰影响沉淀过程。
沉淀法操作简单、成本低,适合处理中低浓度打桩泥沙,若泥沙浓度过高或细颗粒占比大,建议与板框压滤机等机械脱水设备配合使用,提升处理效率。